新聞回放
眼下,多數高校依然延續(xù)疫情期間的管理政策,校門何時重新“打開”這一話題頻頻引發(fā)社會熱議。北京大學日前回應,正在制訂相關方案,將延長節(jié)假日和周末校園開放時間,在平衡校園秩序的同時,盡可能滿足社會需求。
主持人語
大學從來不是一塊土地、一群建筑抑或一個章程的代名詞,而是以師生為主體的知識生產與再生產的精神空間和物理空間的總和。人們之所以向往大學,不僅在于校園風景宜人,還在于尊重知識、開放包容的精神感召。這是公眾強烈要求開放校園的邏輯起點,也是重視平等、對話、共享精神的大學所必須回應的需求。面對公眾的呼聲,三名大學生的回應有著極大的共性:告別“一刀切”,讓合理開放校園重歸常態(tài)。在他們身上,我看到了當代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看到了大學精神的傳承與弘揚。既然小院高墻的自我封閉不是被期待的選項,如何更加有序開放,的確考驗著管理者的“繡花功夫”。我們也期待大學給出因地制宜的破題方案。
校園開放本是高校應有之義,大學從來都不能與封閉的“象牙塔”畫上等號。從基本職能來看,由公共財政支持的大學作為社會公共資源,不僅承擔著培養(yǎng)高等教育人才和科研的任務,也肩負著服務社會、促進全民學習等重要職能。無論是遠道而來只為一睹大學風采的游客,還是日常使用校內資源的社會團體或公民,只要其行為在合法、合規(guī)、合理的限度內,就應該打開校門,為其提供高水平的服務。
從人才培養(yǎng)的角度看,校園開放不僅是在為社會公眾提供“走進來”的渠道,更是為身處校園的學生創(chuàng)造更多“走出去”的可能。同城高校間的交流一度是便利而通暢的,從官方的學術論壇、講座、展覽到學生自發(fā)組織的辯論賽、訪問交流,再到個體層面的旁聽、蹭課,豐富的學術資源和活躍的思想在沒有“大門”隔絕的情況下自由地碰撞,進而迸發(fā)無限生機。誠然,校際的良性互動并沒有在封閉式的管理中銷聲匿跡,但不得不承認,嚴格煩瑣的入校流程不可避免地造成諸多阻礙,使得高校難以順暢發(fā)揮原有的思想聚集優(yōu)勢。
需要看到的是,對高校開放持擔憂甚至反對意見者,似乎也有合理的事實依據:周邊居民過量購買餐食、游客隨意破壞試驗田,甚至在草坪上煮起火鍋……社會人員涌入對校內資源的擠占和破壞,確實容易影響校內師生的學習生活,但此類現象根源在于管理疏漏而非開放的必然結果。對于校園內部教室、實驗室等重要設施,可以在開放過程中進行權限管理;對于人流量激增等問題,應在開放機制上提前把控??偠灾瑧淹度氲健按箝T”管控的人力物力合理分配到校園內部,切不能因噎廢食。
正如一位受訪者所說,“如果大學的校門是關閉的,很難想象它的思想是開放、包容的。”大學校園的開放絕不僅限于空間維度,更意味著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思想碰撞的無限可能。我們不該忘記,包容與開放才是大學的常態(tài)與本色。
《中國教育報》2024年01月02日第3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dancegxau5.com All Rights Reserved.